会说话的背包
会说话的背包
“皮道匠人”,像一个小型皮具博物馆。
琳琅满目的各类皮制品摆放在橱窗上,鬼斧神工般极具创意的女包、男包,单肩包、双肩包、手包等等勾引人们的视线。这里的主人名叫朱晓文,63岁的他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只专心做了一件事:皮具。
六十三岁的朱晓文
在四十多年的时间里
只专心做了一件事:皮具。
沈阳市和平区北五经街34号。这个看似极其普通的门牌号,打开了中国与世界古老皮具文化的窗口。
沈阳市和平区北五经街34号
朱师傅与众不同。他举手投足颇耐人寻味,一个眼神或者一个手势,似乎都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,或是神赐的某种特定符号式的语言。
朱师傅说,“皮道匠人”主要是以古老的技艺为基础,渗透古代与现代美学元素,把皮具艺术与文化呈现给世人,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手工订做服务。在欧美等国家,皮匠手工订制一直是社会上层人士的专属。而在“皮道匠人”这,无论上中下各类人群,皆可获得满足。
橱窗上,一款以明清时期的立柜为创作元素的箱包格外引人注目,这是朱师傅历时一个月构思而精心打造的双肩包;
一款以明清时期的立柜为创作元素的箱包
另一边,现代感、个性感很强的潮包,形若海螺状的双肩包和茶杯状双肩包,具备十足魅力……
海螺状的双肩包和
茶杯状双肩包
其他形状各异,文化与艺术品位绝佳的各种包包,都布满了朱师傅艰辛的创作轨迹,他把设计美学与应用美学结合至恰到好处,给每一个包都注入了新的灵魂。
颇受社会各界人群青睐的皮匠订制,每一款包都是独一无二的孤品,因此,它的收藏价值以及审美价值始终居各皮具之首。通常,“皮道匠人”的生意都是口碑相传。一传十十传百,越来越多的男女带着自己的想法前来,与朱师傅碰撞创意,并请其进行二度创作,订制个性化包包及其他皮制品。
外人不知道,“活”是有差距的。比如手工缝合讲求的是韵致与起伏。这其中的奥秘在于对文化的认知与美学的认同;在于利用皮具的艺术属性和几何造型特征,凸显其无限可塑性,让尊贵得到贵宾待遇,并适时找到有缘的人。
“以古复古、以欧复欧”
正与朱师傅攀谈,门店忽然走进一位金发碧眼的中年女士。
“hello!”女士打招呼。
“你好,罗莫拉·罗米尔达(Romida),包修好了,我给你取来看看。”朱师傅道。
“好的,好的。谢谢朱老师。”罗莫拉的中文很溜。
朱师傅从里屋取出一款看上去很有年代感的女士背包,和一款新的同款背包。古老的背包与新背包如孪生姊妹一般,别无二致。
罗莫拉有些兴奋,长长的睫毛在抖动。她说,老背包是英国王氏家族送给她的,是英国著名皮匠威廉·艾利斯于1779年手工打造作为盛典礼物馈赠英国皇家的。罗莫拉把这款包视为己命,但一次意外将包弄坏了,她寻遍全中国,最终找到沈阳的“皮道匠人”。
罗莫拉与朱师傅经长时间的交流,最终达成“以古复古、以欧复欧”的修理方案。另外,她又订做了一模一样的同款背包。
在罗莫拉面前,一新一旧两个背包仿佛在说话,说一些世间的美好,说一些文化与艺术。罗莫拉似乎听懂了皮革的语言,她加以翻译,几乎用尽最美的语言,夸赞朱师傅精湛的手工制作技艺与文化艺术品位。
屋内的几个参观者,无不赞叹朱师傅的超高技艺,惊叹呈现在背包上的古老文化铺陈。
从古至今,手工皮具行业一直无法被机械化生产皮具取代,源自那份厚重的艺术。被国外同行推崇备至的朱师傅,偶尔受邀到意大利、英国、美国、澳大利亚等国访问,去探访拥有数百年历史的老皮具店,与世界顶级皮匠及大师交流与学习技艺。他也时常走访日本、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省等地,与皮匠大师同行切磋。
皮道匠人
多年来,许多皮具制作爱好者慕名而来拜师学艺,在朱师傅门下学习手工皮具制作技法,学成后另立门户独立创业。朱师傅教授徒弟技法的同时,更注重传授他们“皮道精神”和“工匠精神”,即精益求精、精雕细琢的精神。解释开来,就是专注、严谨、注重细节,对每一件作品要求极致完美的品质,让作品经得住时间和文化艺术的经久考验。
朱师傅说:“‘皮道匠人’是传承手工皮具文化与艺术的基地,承载着继承与开拓的使命。”因此,他的每一款独具匠心的皮具,都向世人传递着全新的艺术审美与认知理念。从皮具的材质、颜色、款式,以及设计风格、制作工艺等,每一道工序和流程都以引领的姿态呈现,最终的成品以翘楚身姿诞生于世。
有了皮匠大师的加持与持续艺术创意输出,皮具才有了新的思想和新的生命内涵,有了崭新的魂魄。